佛法与人生

来自:Admin   点击数:6073   2014年01月24日

 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正如同中国儒家孔孟的教育是相同的,他们有许多的观点都相同,方法也相同。佛教教学的目的是求智慧,换句话说它是智慧的教育,智慧的教学,它求的是智慧。在佛经里有一个术语,梵文音译称为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翻成中文即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如果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,它的意义即是「究竟圆满的智慧」,佛法所要求的就是全知全能。佛告诉我们全知全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,为什么呢?因为那是自性本能,不是由外面得来的。

  现在我们的本能丧失,怎么失掉的?是迷失掉的,并不是真正失掉的,换句话说,只要你不迷,你的自性本能就能恢复;所以佛法是恢复自性本能的教育。所以佛法的立场、观念,是一切平等。佛法是站在绝对平等的基础上,佛承认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,大家本来就是完全平等的。现在变成不平等,就是因为每个人迷失了他的本能。迷的程度有深浅不同。你迷得浅,显得智慧高点;迷得深,显得愚疑一点。这与本能没有关系,是迷悟程度上的不同的表现。所以佛教教学的目的就是恢复我们「究竟圆满的智慧」,有了智慧,才能解决一切问题,才能离苦得乐。为什么苦呢?因为没有智慧,想错了、看错了、做错了,这才带来痛苦。有了智慧,你的想法、看法完全是正确的,做法也是正确的,那里会有痛苦?当然快乐!所以苦的因是迷,乐的因是悟,是觉悟。

  我们晓得他的宗旨之后,他用什么方法来教导大众达到这一个目标,这就是教学的方法,教学的手段。他的教学可以说有三个中心,就是佛家讲的戒、定、慧三学。「慧」是「目标」;「定」是「枢纽」,没有定就没有慧;「戒」是手段,以「戒」帮助你得到定,定之后自然就开智慧了;所以称为三无漏学。佛所讲的一切经典,也离不开这三个中心。我们佛教经典丰富,在全世界,不论是宗教、学术::,都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典。这么多的典籍把它分类也可归纳成这三类,我们中国人称为「三藏经典」。这三藏经典即是「经藏」、「律藏」、「论藏」;经藏偏重在定学,律藏偏重在戒学,论藏偏重在慧学。所以佛经典籍就分成这三大类,这是佛教育的教科书。

  教育的理念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佛教没有到中国来,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是用孝道作基础,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,这些法师与朝野一接触,许多基本观念相同,一见如故,我们非常欢迎他,而且希望他们在中国常住,不要回去,把他们留在中国。最初到中国来的(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)两位法师是摩腾与竺法兰,这两位法师来到中国之后,我们中国政府接待他们,类似现在的外交部,由外交部来接待国宾。从前在汉朝的政治制度,「寺」是政府办公的机构,这是诸位要知道的。办外交的是鸿胪寺,鸿胪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交部,鸿胪寺的首长就是卿│公卿,鸿胪寺卿就是现代政府组织中的外交部长。鸿胪寺来接待外宾,因为朝野谈得很投机,他们也乐意常住中国。但是外交部只能接待短期的外宾,不能够让他们常住,怎么办呢?皇帝下面不得不另设机构,再增加一个同样的机构也称为寺,这个寺就是佛教的教育机构。第一个佛寺的名称为「白马寺」,后汉的首都在洛阳。这就是佛教「寺」的来源。所以「寺」和宗教完全没有关系,跟「庙」也没有关系,明了历史来源,所以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。这么一来中国办教育的机关就变成两个。宰相下面有个「礼部」,是办教育的,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,一直到清朝都没有改变。白马寺是直接属于皇帝管辖的,是皇帝下面一级单位的机构,它是佛陀教育部,就是专门推广佛陀教育。所以中国从汉明帝以后就变成两个教育部,这两个教育机构,诸位想想看,一个是归皇帝管的,一个是归宰相管的;皇帝管的就占了大便宜了,沾了光了。所以佛教教育在全中国的推动,远远超过礼部的推动,而在全国有良好的发展。孔孟的学校不多,可是每个村庄都有寺院,这就是受到帝王的影响。这个教育机构是直接归于皇帝的,所以它在全国推行得非常顺利普遍。我们要认清楚,「寺」本来是办教育的机关,与现在宗教的拜拜、祭祀、超度完全没有关系。当年传到中国来的时候,寺院有两个重要的任务,一个即翻译佛经,等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的工作。翻译佛经,译场规模之大也不是我们想像得到的。唐代玄奘法师,这是很有名的一个人,他的译场,编制就有六百多人,你想规模有多大。早期鸠摩罗什大师译场的编制,也有四百多人。所以佛寺是个很大的政府办事机构,这是我们要晓得的。现在寺庙完全变质了,教育几乎完全丧失!变成专门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,这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。这是清朝中叶以后,逐渐演变到现在这个现象。我们学佛,一定要知道佛教简单的历史,晓得佛法的本质,我们要学它真正的好东西。

 



附件: